找到相关内容1455篇,用时76毫秒. ·把佛教导航设为主页
  • 慧能禅学的经论依据

      一、慧能与《金刚经》   《坛经》中对于慧能和《金刚经》的关系,多有记述。般若是慧能禅学的基本特色,而这种,主要是来自《金刚经》的影响。   《金刚经》,是《金刚般若波罗蜜经》的...整个印度佛教中学派的理论体系。经文前半部分讲人我,指出没有我相、人相、众生相、寿者相。众生执这四相为有:妄执我、我所为实有,是我相;妄执我生于人道之谓人,而与其余各道有别,是人相;妄执我是...

    董群

    佛学论文|因明|五明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wumin/2009/04/22000564976.html
  • 之学

    之学  作者:王路平  一、中学的由来及师承  (一)中学在印度的产生和发展  古印度龙树菩萨以般若思想造《中观论》(简称《中论》)、《十二门论》、《大智度论》,广宣般若性法门,此法门在古印度被称为中学派,或名中观宗,是以弘扬龙树思想的《中观论》而得名的,又被称为宗或般若宗。  在印度大乘佛教发展到中期即公元5世纪至6世纪逐渐形成了对立的两派:中学派和瑜伽行派即大乘有宗或唯识...

    王路平

    |佛学论文|因明|五明|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wumin/2009/04/22035165189.html
  • 智顗佛学思想研究的可喜成果

    “一心三”的圆顿止观是天台宗的核心思想。所谓“一心三”即一念心中得三种观相:二谛观(从假人)、平等(从人假观)和中道第一义谛观(空空)。正如智顗自己所说:“若观心具有性德三谛,性德三,及一切法,无前无后,无有次第,一念具足;十法界法,千种性相,因缘生法,即即假即中,千种三谛,无量无边法,一心悉具足,此即不次第也。”这就是智顗倡导的“一心三”的圆顿止观,即一念心中同时体证“人...

    许抗生

    |佛学论文|因明|五明|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wumin/2009/04/22330665781.html
  • 泰山石刻与佛教研究

    徂徕山光华寺址将军石所刻主要为《十八》,这是般若诸经中多次出现的著名论断(大品、放光、光赞、大般若及大智度论皆有)。因般若经以宣讲为主,《十八》是为破种种邪见而详列明述,因而是很有代表性的精华部分...般若波罗蜜”的段落。若将摩崖刻经的种种节文相互比照来考察,可以发现其中仍有一定的有机联贯而非散乱刻成。根据初步探考,略可见出其间联系为:——六波罗蜜——般若波罗蜜——观佛——实相。虽然这些联系未必...

    不详

    |五明研究|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wumin/2009/08/22224389673.html
  • 中国在南北朝後期的四念处观法

    劫果,那是非常支妙的,是不能用理性和语言来解释的。这样我们可以了解的是,他的禅观就是虚宗或可说是,是属於大乘壁观。当然,这壁观与稍後达磨大师面壁九年的坐禅有所不同。壁观的壁不同於实际生活中的壁,那是意味着内在思想的壁。他以虚宗作为主旨,他的壁观也即是般若的。然而,为什么用“壁”这个字?用大乘说的“”不是很好的吗?菩提达摩与晚年的僧稠不同,他住在受国家保护的大寺裹,常常到山间漫游,在僧副...

    塭入法道著

    |佛学论文|因明|五明|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wumin/2009/04/22045365246.html
  • 专题讨论——开放讨论部分

    不能一看就看隋唐以后的东西。在当时由小乘禅法,转成大乘禅法,最关键的地方叫做禅智,就是把禅法的地方加上般若,要在禅法里面加入,进一步的禅定的境界才能开展,譬如念佛的禅法也好、天台的禅法也好、其他禅法也好,没有加入禅观,基本上还是一些名相,名相会受限制,实际上开展不到所有的地方。像念佛里面开展到法身、十方佛观、千佛观,开展到法华经里面的二佛并重,事实上若没有透过的法身,几乎都没有办法...

    法师

    |佛学论文|因明|五明|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wumin/2009/04/22410366244.html
  • 天台一心三与三谛思想之研究(兼论藏、通、别教之三三谛)

    ,通以体,别以次第为,圆以一心为。   本文仅就一心三之渊源慧文、慧思、智顗等之悟道与传承略述。另就四教之三内涵,“次第三”、“一心三”、“实相”等意境描述期契入义理,并依始终心要所云之立三,破三惑,证三智,成三德等论述,期能圆融三谛,即即假即中之圆融相即。又于结论中对一心三观圆教与别教之比较,一心三观圆教之启发,三一一三(一心三、三一心)之特别论述等,透过纵横...

    曾荣贵

    |佛学论文|因明|五明|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wumin/2009/05/07335381710.html
  • 天台宗观心法要

    劣人标浅法。故名下智。”意思是说藏教有三乘人(声闻、缘觉、菩萨),都是用析的方法来观察三界以内的十二因缘之事,作为修行的初门。但析智浅弱,称之为下智。   “通教亦有三人。同以体智观界内十二因缘理。...度色难。获得四空处定。是名无色界定。此十二门禅皆是有漏法。”以上说明三界内的有漏禅定,先是持戒清净,再修数息入欲戒定、未到地定。再从初禅到四禅,再获四无量心,再灭色入四定。   “次此应明亦有漏亦无漏...

    冯树芳

    |佛学论文|因明|五明|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wumin/2009/04/23490641436.html
  • 略评新唯识论

     [P154] ─,遂成为法界事事无碍;其革命之工具,即二是也。事事无碍法界,似近于吠檀多等泛神教,及孔、老等生命派玄学,但其根本不同之点,即大乘之事事无碍,是已经过二之澈底革命而离染纯净者;彼泛神教等未经过二之澈底革命,故非清净,而只是众生之杂染心境。可以图式表示如下:   图片   ︵   │众   │佛│生↑   │应│界│   ↓化│泛│   ...

    太虚法师

    佛学论文|因明|五明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wumin/2009/04/00065242673.html
  • 从不杀戒看佛教伦理学与外道的不同

    人观后为之戚然,但这完全是俗谛之见,是由我感众生命苦而及的世俗悲心,与智慧的慈悲心有区别,更不是中道观的无我大悲。  所以说一个《五戒》就可分为“苦谛观”、“集谛观”、“灭谛观”、“道谛观”四种...工作生活的需要,吃不得全素,他们为生存所迫常吃已杀肉来获得体力。难道下贱种姓就无法修行吗?不!佛教对已杀肉可否食用问题上也还是有细则可分析的,佛教对众生肉食用问题引入“”的“集谛”后,产生了叫“只食...

    昌迦禅师

    |佛学论文|因明|五明|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wumin/2009/04/07134649847.html